编注: 本文是「2024 年度征文」记录赛道的入围文章。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性格这件事,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它影响,又经常把它视为底色,对此毫不在意。
MBTI 火了之后,大家开始热衷谈论自己是 i 人还是 e 人,是 j 人还是 p 人,用它来自我定位或寻找同类。不过性格绝不只有这四个维度。比如说,专业心理量表「大五」人格里提到的「神经质」—— 是容易焦虑情绪波动,还是更冷静从容;「开放性」—— 对新鲜事物、其他文化或价值的接受度高还是低。此外,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抗压能力是高还是低、爱冒险还是追求安稳,这些也都是常见的性格分类。这些性格特质固然不能定义一个人,却能让我们迅速代入一些典型案例,快速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相较于流行的MBTI,「大五」人格是一个更专业的性格量表
我今天想讲的,是性格中另一组特别常见的分类:「急」与「慢」。
2024 年,我最有感触的一个成长,是重新去思考我「急性子」这个性格特质。和它相爱相杀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
我是个标准的急性子:语速是常人的 1.5 倍速,闷头走路是别人的 1.2 倍速;十字路口遇上长红灯,哪怕改路线也不愿意多等;一起逛街上厕所,打完肥皂洗完手,同行人通常还没从坑里出来……
拿运动来打比方的话,我觉得自己是个挺典型的短跑选手,擅长快速冲刺,适合做急活,哪怕ddl迫在眉睫,也能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按时按质量交付。缺点也明显,就是缺乏耐心,做事图个新鲜劲,耗时的项目越到后面,产出质量反而越来越差,最终不了了之。
年轻时,我挺喜欢自己身上「急」这个特质的:做事风风火火、决策不纠结、学习和工作效率都很高。而且,年轻人有点毛躁、不稳重,总能被周围的长辈或前辈体谅包容,算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身上急脾气的短板越来越明显。
首先会被周围的人认为不稳重。性子急,就容易情绪上火,一发起火来,优雅、体面什么的通通消失不见,事后想来经常后悔不迭。另外,做事快、心态急,就更容易出纰漏,被认为缺乏这个年龄应有的沉稳。
其次,中年人需要做许多关乎家庭、自身的重要决策。这个时候,相比于决策快、效率高,反倒是不急不慢、沉稳应对、广泛收集信息、能做出更加缜密的决策显然更有价值。
如果说上面两点,我还能适当调整,在改进和接纳之间保持平衡——任何一种性格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嘛。但是,接下来两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急」和「快」的看法。
***
第一件,是生活上的小事。
前两年因为疫情宅家多,我的体重、体脂蹭蹭往上涨。去年初拿体检报告时,医生友情提醒,出于健康考虑,应该考虑减肥了。虽说问题也不太严重,但我怎能容忍这样的健康风险?因此,按我一贯的急脾气,马上开动,打算短平快解决体重问题。主打一个速战速决、早完事,早健康。
考虑到过度节食风险大,加上我实在爱吃东西,于是我选择在运动上先下功夫,火速办了健身卡,从一个平时偶尔走走的人,直接飞升到每天中高强度锻炼,跑步、跳绳、力量训练轮着来了一遍,享受着运动、流汗的快感。说实话,运动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情绪和体能上的正反馈。两个月不到,我也瘦了几斤,一度逢人便吹,意气风发。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如你所料:我这样一通折腾,险些把膝盖搞残。当时,疼痛感还不强,自己也没太了解运动防护相关的知识。等到几个月后,膝盖疼痛不止,我去看医生,才得知两个膝盖都有大量积液,要多加休养。万幸的是,那家健身房倒闭跑路,及时阻止了我这个荒唐的健身计划,把金钱损失锁定在了几百块会员费,而不是几万手术费和不可逆的身体损伤上。
这事给我留下了「后遗症」:常备小抄,不再做医学马大哈
这件事之后,我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体重体脂重回高位。好在买回一个教训:「快」有很多好处,但不能用它来解决健康问题、生活问题。
细想想,「快速减肥」和「健康生活」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相悖的:生活是在进行中的,只要生命没有终结,就一直要去维护它,让它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而短时间内减重,就算不谈额外造成的身体危害、运动损伤,它追求的只是一个结点。到了这个体重目标、体脂目标,生活还要怎么继续?未来还要运动吗?饮食方案还能持续吗?这是快速减肥不关心的,也是它完全顾及不到的。所以说,才会有大量的减肥失败案例,消耗时间精力金钱,减了增,增了减,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急性子的最大问题,是太过注重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和后续的维护。所以,常有一种为了到达目的地,闷头走路,不顾看沿途风景,也不考虑到了之后怎么办的感觉(1.2 倍速走路,是我本人了)。
***
放到其他几件生活小事上,或许会看得更明白:
一是说话。我说话语速快,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说话的目标是要尽可能高效地传递信息。所以,加快语速、减少别人等待我表达的时间,就能达成核心目的。但这样做,忽略了对话交流的其他作用:
闺蜜的重点,不是让你知道她昨天吃了几个包子。而是要你真诚地告诉她:「你一点儿都不胖」。对话可以交流情感。语速快,别人很容易听不清、跟不上,说话方式更有攻击性,情感交流效果糟糕,容易和亲密的人闹矛盾。这么想来,我和我爸——把急脾气原样遗传给我的这位,谢谢啊——之间总是没完没了地吵架,总觉得自己的一片善意对方不能好好揣测理解,背后原因就不难理解了。语言交流还可以制造气场。一个人的语言速度、强度、重音、适度的重复,能无形中制造出许多语言之外的含义,比如这个人是坚定还是游移,是自信还是心虚。这个不仅在演讲场合有效,日常交流中一样起作用。虽说语速快和气场弱不能直接划等号,但就我观察,有时太快说出的一句话,别人更容易无视或反驳,可能是别人根本就没听懂,也可能是你没有给到单位语词足够的时长,没有多加重复,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对表达内容的重视和肯定。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没有搜集理论支持,懂行的朋友可以补充。
二是其他一些日常的常规事务,我做得都很快。像上厕所、收拾打扮、洗澡,都能很快完成,快人好几拍,之前我挺以此为豪的。(叠个甲:此处没有要细究这些做法好还是不好,也没有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较劲的意思。健康、舒适、符合卫生标准即可。)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觉得洗澡是一种享受,所以每天会适当增加洗澡的时间,让这类生活中的「小确幸」持续得更久一些。听完我才莫名意识到,哦,原来我一直是把洗澡、把穿衣打扮、把上厕所当成是一个任务,用它来满足日常的卫生需求。虽谈不上讨厌,也不算喜欢。如果非要找一个词,大概算是一些微小的「麻烦事」吧。因为这样,我潜意识里才想快速地结束它们,想着弄完后赶紧去做别的事。
还有一种可能,因为公用厕所总在排队,被迫提升了速度……
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更了解自己: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这些日常琐事。因为觉得它们不重要、甚至还有点麻烦,所以下意识在做这些事情时,按下了快进键,删除键。事实上,我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认真地对待它们。哪怕事情再小,日积月累,它们的存在也不可忽视。更重要的是,这些琐事背后的一分一秒,都是专属于我自己的生命时间,它们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
当然了,我不可能像爽文中写的那样,从此脱胎换骨,开始享受每个生活细节——性格这种事哪能这么快改变啊!但我做了一个小的改变,就是审视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认真想了想有什么必做的日常小事,是我喜欢的、发自内心享受的。
后来想到一个:我很喜欢喝水,尤其喜欢喝常温的白开水(纯净水)。得益于我的高效行动力,立刻在家里装了一台直饮水机,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喝到水,终于不用像以前一样烧开后难熬地花时间把它冷凉了。我还在单位放了一个 1.5L 的大水杯,每天早上一次性打满,中间再加一次。喝水的时候,我会默默提醒自己「慢一点」,关注喝水本身带来的快乐。这个改变有个额外的 bonus,虽说我上厕所的单位时间短,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次数,更高效地占用了工作时间摸鱼(误)。
***
触动我的第二件事,之前我在少数派分享过,是一个长线的「大项目」。
两年前,我给自己设计了一项自我挑战:在没有任何考试、求职等外在目标,仅在纯粹兴趣的推动下,从零开始利用日剧日影自学日语,看看能够坚持多久,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决定做这件事之前,我是做好了「从入门到放弃」心理准备的。前文说过,我一直觉得自己没长性,做不了需要花时间的「慢活」,这背后有很多血泪教训。早年我学过好几门外语,有正二八百跟着培训机构半脱产学了一整年 800 小时的德语,也有看电影、读小说、啃原著的纯爱好法语,还有一些要修学分的小语种,最后结果都只有一个: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生活中根本用不了,要说会也不真会,让人很不爽。后来缺乏契机,再也没有动力捡起来。所以这次学日语,我没给自己太多目标,也不求快,大体是一种看透之后的游戏心态。
站在整两年后的当下,我觉得,学日语这件事我算是做「成功」了。这倒不是说我目前的日语水平有多高,而是说截至现在,我已经把日语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我日常的生活里,不会轻易丢掉了。这句话乍听上去特别高大上、感觉很自律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多数时间,我只在看日剧、看日影、看动漫、看综艺、看搞笑小视频,偶尔借助额外的学习辅助,比如查单词、查语法、练跟读之类的,让自己一步一步能脱离字幕,听得懂、看明白,还能慢慢地说上几句。
再次安利 U-next。片源丰富,能用积分兑换电影新片和电子书。唯一 bug 没有字幕(我不会提醒你浏览器可以外挂字幕),为此努力学习吧!
这里也汇报一下我的最新学习进展(23 年 3 月 - 25 年 2 月):阅读上,我从去年暑假开始读原版书,加起来读了十几本,小说、鸡汤、社科都读过,基本无压力;听力上,我可以脱离字幕看电视剧和动漫,能听懂八九成,不懂的词就停下来查一下,娱乐基本无障碍。电影、小视频和新闻、纪录片还差点意思,主要是语速快、俚语多,外加专业词汇多,需要多看两遍或补个字幕回看。近期,我终于可以在 U-next 上看无字幕的海量影视资源了,这可是我一两年来最大的梦想啊,终于实现了!
当然,过程中有许多磕磕绊绊,经历过多个瓶颈期,错误方法试过不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篇文章。单看学习效率,两年才学成这个样子,绝对算不上高。但我很自豪,这次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子。之前着急,是因为我不享受过程本身,想要的就是那个结果。所以一看到事情没做好,就会焦虑烦躁,最后失去耐心,干脆放弃。然而,通过各种调试和设计,学日语这件事的过程本身让我快乐(严谨点说 70% 是快乐的),而且把日语越学越好——这个指日可待的未来令我期待。因此我愿意为此努力,在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把这件事给弄好。
***
回到性格的话题。我从上面这两件事里获得了很多启发。
首先,人到中年,最好长期做一两件能持续带来正反馈、成就感的日常小事,给自己提供情绪能量、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网传中年危机三大宝,健身(减肥)、学语言、学心理(写作、编程),引发了不少朋友的共鸣。当时我的观点是,这些事情往往只是我们在体能衰退、现实不顺时找到的一颗救命稻草,不是真正的目标。时隔一年后再来看,我觉得只要你能把其中一件事坚持下来,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那么它绝对可以为你提供远超出知识层面的精神价值。
在我身上就是如此。学语言带给我的语言技能提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核心。关键是一想起这件事,我就会觉得自己真棒,居然可以做成一件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别管这东西到底能不能和别人竞争、帮你改换赛道、升职加薪变现,只要自己心里美,这事就有足够的价值。梦,哪个年龄都是要有的。
人格心理学里讲,性格这件事,一半靠先天,和遗传基因有关,一半靠后天,和婴幼儿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外部塑造有关。也就是说,虽然后天塑造对性格有影响,但大多集中在人的成长初期。一个成年人要改变性格,真是难上加难。我们身边经常有人总踩同一个性格的坑,就是这个原因。
关于性格有个比喻,天生的部分如枣核,后天的部分如枣肉,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性格
这个结论最早让我很沮丧。我一直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急躁、缺乏耐性,所以很难完成一个耗时长久、需要坚持的事情,导致自己缺乏一个清晰的人生规划。加上这些年事业磕磕碰碰,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把所有不顺归结为自己的性格弱点,认为是这个讨厌的急脾气拖累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外在评价。再加上性格后天很难改变,想要改变命运,直接就是一个死循环,无解了。
学语言这件事,打破了我之前的错误归因。这个「成功经验」告诉我,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需要长时间坚持的事。急躁、缺乏耐心确实是弱点,但一件事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它和你的价值观是否匹配、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目标、你有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是擅长。只要其他因素满足,性格的干扰微乎其微。毕竟,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任何性格的人都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做不做成事和性格没有决定性关系,性格不背锅。
其次,方法上,为什么我之前总是半途而废,在这件事上终于有起色了呢?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外,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我开始学会愉快地和瓶颈期、和平台期相处。
对急脾气的我来说(其实对所有人都是),长期项目最困难的地方不是一开始的高速成长期,而是中途会反复、阶段性出现的「平台期」或「瓶颈期」。这个阶段增速会明显减缓,努力也不见成效,还会出现退步的情况。
理论上讲,只要改进方法、坚持下去,平台期就会有朝一日突破——但道理只是道理。每个人在亲身经历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迷茫、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这时候一旦再有一些外力干扰,比如工作忙、身体不好、家里有事情,就容易失去动力,导致中途放弃。
瓶颈期(平台期)无处不在,而且不止一轮。绝对是成功的道路上最大拦路虎,没有之一。
我这次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正确地对待了瓶颈期。先调试心态——偷懒也好,转移一下注意力也好,别把心里的弦绷太紧;再保持方向——只要不完全中断,哪怕进步得再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能最终度过平台期,迎来拨云见日般的成长。当然,这得益于我最开始的设定,那就是不求快、不追求效率。这么想来,我这个急性子,偶尔也是能下慢功夫的:)
这种心态不光能用在语言学习上,也能用于一切需要长时间去做的事情上。比如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度过低迷的大环境」,再比如一个很宏观的命题:「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现阶段是这么理解的:有人天生就是长跑型耐力选手,擅长日拱一卒,积少成多,也有人是擅长短跑冲刺的选手,爆发力强,但缺乏耐力。对我们这些急性子来说,正确的长跑方法不是强迫自己脱胎换骨为一个耐力型选手,稳步前行,均衡配速,而是在接纳自己的性格后,改变自己的心理预期和配速策略。首先,明确这不是一场竞速赛,没必要太着急上火,减缓心理压力。其次,一开始速度起猛了也没关系,中途耐力不足也没关系,这时候慢慢往前走也行,站那儿歇会也行,只要人不骂骂咧咧地冲出跑道,或是愤愤不平黯然离场,无论以什么方式,把身心理状态安抚好再往前走,就都是人生的赢家。
最后,有意思的来了。受此启发,我重新调整了减肥的思路。
去年年底,我重新设定了减重的目标。这次,我不再追求短平快,而是先去找到那个能让我长期保持,做起来不痛苦、甚至还有些期待的「健康生活方式」。短时间内体重掉不掉无所谓,体脂、腰围下来一些是首要的。
我发现,我虽然爱吃、饭量也大,但对垃圾碳水无感,口味也相对清淡,只是酷爱吃肉蛋奶,外加常吃甜点。结合营养学知识,我个人觉得生酮饮食后续危害太大,不选择;而甜点这种精制碳水、加工食品对身体确实没什么好处,只能少吃。所以,剩下的唯一选项,就是保留健康的肉蛋奶制品,哪怕量大点都没关系。最后,还得补上之前严重匮乏的蔬菜和水果,算是做到营养均衡。
运动上,我因为之前的膝盖阴影,一开始不打算大刀阔斧。只加入了一件事,就是每天中午楼下小花园溜达两圈,或者骑车附近溜溜,保证阴霾的冬季能够晒足太阳,合成足够的维生素 D,同时有益睡眠。
想清楚这两件事后,我才开始行动。这次算是沉得住气,经过一个月的探索,我发现最简单可行的方法,不是每天从家里带饭,做饭太麻烦,不适合我这类懒人。而是中午不再随意点乱七八糟的外卖,直接去附近吃几家略有些小贵的健康餐厅,或者直接在买菜平台上搭配组合食物,比如酸奶、沙拉、拌菜、荞麦面、烤鸡腿、卤牛腱、溏心卤蛋、轻食等,看好配料表不同菜式轮换着来。尤其是店里,那种搭配粗粮碳水、蔬菜,再配上几大块牛肉或鱼肉或鸡肉的大分量沙拉碗,格外符合我的胃口,热量又透明又方便计算。所以我只要一纠结,就会直接冲到店里,不给自己多余的选项。
我的新习惯:勤查卡路里,逐渐对食物营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现在基本可以靠直觉,辨别哪些能吃,哪些能敞开吃了
另外,网上很流行,看起来也有科学证据的 16+8、5+2 轻断食,我有点心动,但没有贸然尝试。想了一下,任何形式的饿肚子对我来说都是痛苦的。即便我现在可以为了减肥尝试,未来也很难长期坚持。所以暂时不用,除非之后遇到平台期,实在没招了,再拿来当临时杀手锏。
上述这些方法只做了一个月,目前看成果不错。带上春节,我没涨肉,还掉了足足 1.5kg。更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胃口被修正了,现在基本绕过甜点铺子走,不会主动吃,也不太想吃。以前爱吃的沙拉酱、蛋黄酱什么的,如今都能目不直视,直接丢掉。有时候馋了,就去搞一顿寿司,吃个呷哺,或者在家里煮个番茄酸汤鱼、潮汕牛肉片,烤几大块三文鱼骨鱼排,便宜又好吃,热量也不算太高,不会出现很馋又不敢吃的状态,积累负面情绪。
减肥这件事,我现在只是刚开了个头,还不夸下海口说自己一定能做成。我的目标是:以半年、一年为单位,做到适当减重,把 BMI、体脂率恢复到健康区间。因为刚刚出上限,所以完全没压力。现在的我很清楚,比减到多重这个「结点」更重要的是,未来我能不能把这种生活方式保持下去,能不能一直像现在一样持续健康饮食,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以现在的趋势看,我觉得大概率能成。因为,就像我把学日语变成了生活方式一样,我挺享受现在的饮食生活状态,会期待这个状态一直延续,一直陪伴我,没有要迅速终结它的意思。后续,我知道肯定会遇到平台期,假如体重一时反弹,那就再调整策略,熬过去就成。
***
原本没想好怎么结尾。结果,今天上班路上想到一件事。
每天上班时,都觉得自己就是西西弗斯,清晨开始,艰难地起床、出门、挤地铁,宛如西西弗斯从山脚下推石头上山,梦想中过完这一天、过完这个星期五,就能迎来美妙的晚上、美妙的周末和假期。但一旦这一天过完,这一周过完,大石头又再度坠到地面,新的循环上演。如此这般三十年,直到延迟退休。
我能不能借助自己这一年的思考,用更好的方式度过这平凡、困顿、大体难熬、偶尔宽慰的生活吗?空气污浊的地铁上,我没什么思路。或许就抱着这种心态,慢慢探索,我这个急性子的人,终究也能和自己的性格和解,好好享受生活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