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据统计,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如何有效照料这些老人,减轻其家庭在人力、时间和经济上的三重压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长期关注养老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许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在她看来,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加快培养养老护理人才队伍。
近些年,浙江做出了积极探索。截至2024年10月底,浙江省实现长护险全省各统筹区全覆盖,参保人数达2591万人,累计为重度失能人员减轻经济负担30.2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心理和事务性压力,同时也促进了护理和养老机构的发展。从医院的角度看,部分失能人员从医院转移到养老机构,缓解了“以医代养”的现象,减轻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目前符合长护险待遇享受条件的人员仅占总人口的4‰左右,且以老年人为主,导致部分地方参保积极性不高。此外,长护险实行低水平筹资和基本保障无法满足安宁疗护、辅具租赁以及特需护理服务需求。长期来看,医保资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财政难以持续补贴,长护险的筹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