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青桃传媒

全国

打破35岁门槛现实落地还有多远 就业公平亟待推进

青桃传媒·2025-03-11 01:47:42·阅读

3月5日,某地举行招聘会,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3月8日,湖南省总工会发布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明确招录过程中不得询问或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也不得将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用条件。

打破35岁门槛现实落地还有多远 就业公平亟待推进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关于年龄、婚育等方面的限制愈发普遍。“35岁门槛”、“不招已婚未育女性”、“第一学历歧视”等隐性条件始终制约着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求职者的长远职业规划。这些限制不仅让个体难以合理安排职业规划,也让企业在招聘中错过许多有经验且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当前就业形势下,这些无理由的限制性条件已经引起了公众不满。

在全国两会期间,针对类似的歧视性条款,社会层面已有共识:必须打破阻碍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歧视性门槛。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表示,要依法查处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这表明职能部门也在逐步形成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打破各类就业歧视条款迫在眉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应带头行动,落实好社会各界形成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建议放宽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并调整其他社会性考试的年龄限制。如果从法律法规层面解除相应限制,可以进一步凝聚破除就业歧视的共识,有助于实际操作的落实。

社会公众期待公共机构能清理常见的就业限制条件,如“35岁门槛”和“询问就业人员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并及时调整过时的规定,以塑造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然而,一些具有公共属性的机构不仅没有主动打破这些限制,反而在某些岗位上增加了更多约束条件,例如要求应届生本科不超过27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岁。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本质上,这些“层层加码”的限制性条件是在“开倒车”,属于典型的就业市场“收缩性政策”。相关部门应加大清理力度,必要时抓一批典型案例,指导或警示相关单位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确保共识变为实践。

无论是“35岁门槛”还是“调查应聘者婚育情况”,都不应存在于正常的就业市场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确保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友好是当务之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