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怎么治?这位代表有办法 以面子制衡面子。“以面子制衡面子”的策略,入情入理入心。过去6年间,石炳启所在的村庄里结婚的23对新人都选择了低价彩礼。作为基层人大代表,石炳启不仅持续为治理“天价彩礼”建言,还力行促变,逐渐形成了“低彩礼”的小氛围。
彩礼起自男女婚配,但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近年来,彩礼畸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婚育。然而,一种风俗既然行之已久,必然与各方面产生各种牵扯,难以断然革除。
彩礼与地方经济水平、家庭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一些经济越困难的家庭,彩礼反而越高;另一方面,彩礼也涉及人情和荣誉感,即所谓的“面子”。事实上,很多人索要高额彩礼的背后,多与经济条件、地方小环境分不开。
改变应渐进式推进,不是完全取消彩礼,而是尽量让彩礼数额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石炳启认为这一合理水平是“不超当地人均年收入两倍”,在大庄村就是5万元。这也是一种“绑定”,彩礼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相较于“一刀切”砍掉彩礼,“低彩礼”更符合各方诉求,蕴含更多人情世故,不失为积极可行的举措。各地可以探索既能遏制高额彩礼风头又能找到合情合理务实办法的路径。
石炳启提出“以面子制衡面子”策略,效果显著。凡农户接受低彩礼的,石炳启会亲自主持婚礼,并报市里让他们参加集体婚礼,市领导颁证;低彩礼的男女青年会被纳入村里“积极分子库”与“榜样库”,享受优先福利政策。反之,谁家要了过高彩礼,村干部则不会出席婚礼。
这种正向与反向激励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无论是“给面子”还是“不给面子”,都体现出扎根于民情民俗之上的治理深意,求变意志坚定但手段温和,属于引导而非打压、鼓励而非限制。久而久之,大家愿意接受,各方皆大欢喜。
社会治理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治理高额彩礼需要深入农村调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困扰,然后对症下药,从根上治理,才能真正帮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