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航与航天员默契度上升!2025年3月9日,中国空间站迎来新动态,机器人“小航”再次上线,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等人共同完成了多模态交互技术研究等多项实验。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机协作模式正逐步成为太空探索的常态。
“小航”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舱内智能机器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自2025年1月首次亮相以来,“小航”承担了舱内巡检、物资管理、实验记录等核心任务。通过语音指令与航天员互动,“小航”不仅能在设备故障时快速定位并拍摄问题部位,还能协助优化物资存储与调取流程,显著提升了空间站的管理效率。此外,“小航”的情感互动功能为长期驻留的航天员提供了心理支持,成为太空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在近期实验中,“小航”与航天员王浩泽的协作进一步深化。多模态交互技术研究旨在优化机器人与人类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能力,通过视觉、语音和触觉等多通道指令,实现更精准的任务响应。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双方的工作默契,还为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协作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实验推进,“小航”已能自主完成部分实验数据记录,甚至提出优化建议,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太空场景中的巨大潜力。
除“小航”外,中国空间站近期还成功完成了首款舱内特种作业机器人——管道检测机器人的在轨试验。该机器人采用仿生设计,借鉴海星等生物的管足运动机理,适应直径突变、弯管等复杂管道环境,并具备断电后安全回收功能。其23个自由度和多传感器融合的“智慧大脑”,确保了在零重力环境下的自主运动安全性。这一技术突破为空间站长期运维提供了关键保障,未来将用于实时监测管道健康状态,预防潜在风险。
从“小航”到管道检测机器人,中国空间站的机器人技术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机器人不仅分担了航天员的工作负荷,还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了任务执行的精度与效率。随着人机协作模式的成熟,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验证前沿技术的“太空实验室”,为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长远目标积累经验。正如航天员所言:“机器人不仅是工具,更是探索宇宙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