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此时在北京会晤有何深意。此次会晤正值美国在中东和欧亚地区采取双重施压策略之际。美国近期与乌克兰、沙特等国加强互动,试图推动俄乌停火并强化对伊朗的孤立政策;同时,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朗核问题的强硬立场,试图通过威胁性谈判迫使伊朗让步。在此背景下,中俄伊三国通过会晤形成统一战线,明确反对单边制裁与武力威胁,重申以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础的多边框架,实质上是对美国中东政策的直接回应。
此前中俄伊三国海军的联合演习展示了三国在军事协作上的默契,此次会晤则进一步强化政治协同,形成“军事-外交”双轨联动,旨在削弱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影响力,推动多极化秩序的构建。
尽管会晤未直接解决伊核问题,但三国达成了关键共识。三国强调“终止所有非法单边制裁”,明确要求美国等西方国家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封锁,为协议重启扫清障碍。中俄公开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呼吁国际原子能机构公正履行职能,此举削弱了西方对伊朗核计划的“威胁叙事”。通过金砖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深化协作,推动伊核问题重新回归联合国框架,避免美式的“小圈子外交”主导进程。这一立场不仅为伊朗提供了外交支持,也为后续可能的美伊谈判预设了前提条件,即美国需要先解除制裁并且重返多边机制。
中俄伊三国近年来的互动表明,其合作已经超越单一议题,转向系统性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滥用“长臂管辖”的行为促使三国强化战略协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中东与欧亚局势联动性增强,三国通过协调立场,试图打破美国对“欧亚-中东”地缘板块的分割控制。此次会晤强调以对话代替对抗,与西方“阵营对抗”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中国作为调停者的角色升级。